《袁枚》雕像揭幕仪式现场
11月12日,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、南京市文广新局主办、江苏省雕塑家协会承办的"南京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工程(首批)"代表作品《袁枚》像在江苏南京宁海路与广州路交汇口绿地广场,也就是袁枚先生生活过的历史上的“随园”区域揭幕。
《袁枚》雕像揭幕仪式现场
《袁枚》雕像揭幕仪式现场
在袁枚雕像落成仪式上,南京市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蔡莉新,副市长胡万进,南京师范大学书记宋永忠等亲自为袁枚老人像揭幕。
与“随园”颇有渊源 雕塑家吴为山创作《袁枚》像
袁枚雕像由中国美术馆馆长、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吴为山先生操刀创作而成。吴为山先生曾说“做袁枚雕像是他由来已久的愿望,他对‘随园、有很深的情结,是南师大培养了他,是南京这座城市养育了他,他要为南京文化展示和传承尽一份力。”吴为山先生亲自设计雕塑这座袁枚雕像,深刻展现了袁枚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,其情绪和神态令人赞叹不已。
《袁枚》雕像,吴为山创作
袁枚雕像高 3.7 米(含基座)。袁枚雕塑是一尊立像,雕像的脸上带着温和平静的微笑,吴为山说:“袁枚心中荡漾着诗意,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是‘和’,这种‘和’表现在文人身上就是发自内心的微笑。袁枚雕像立在这里和所有经过的行人进行对话,是和谐的对话。”雕像手中拿着一本书,吴为山说,“这是一本永远打开也永远打不开的书,永远打开的是袁枚的心扉,永远打不开是因为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。有人问为什么这本书没有名字,我说它不需要名字。”
雕像旁石碑
在袁枚的雕像旁,有一块石碑,刻上了吴为山的创作心情。“袁枚手握诗卷,信步随园,目含温润,怡然超拔,清灵隽雅,内蕴醇厚刚正,此襟怀气节乃一代名士风范。 应南京市人民政府之邀,余为袁枚先生造像。因读大学时我即在此,随园春秋,四时景殊,塑此心像乃寄所敬之情。”
《袁枚》雕像创作者吴为山接受媒体采访
创作袁枚雕像,吴为山带着一种文化崇拜心理。“对文化的崇敬膜拜,促使我30年来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历代文化名人塑像,为的是立下他们的丰碑形象,以纪念他们对民族的文化、文明所谱写的不朽华章。”
去年印发文件,用雕塑展示文化名人
2015年9月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、南京市文广新局制定了《第一批南京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工作方案》,雕塑工作正式启动。根据工作方案,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组织专家、汇同市规划局和各相关责任区政府对第一批10位名人雕塑安放地点进行了实地调研确定。
南京首批名人雕塑小样在金陵美术馆展出
2016年元月,来自江苏省的29位作者选送的47件雕塑作品悉数汇集金陵美术馆,主办方办邀请了全国雕塑艺术、设计艺术、文学历史、环境规划方面的9位专家对送选作品进行了评选,最终选出19件入围作品,进行了公开展示,听取社会各界意见。经过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展示,这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。今年3月,再次邀请国内知名雕塑家组成评审小组,结合雕塑作品公示情况,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,在19件入围雕塑作品中又评选出7件入选作品,另有2位名人(周文矩和徐熙)未选到理想作品,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邀请中央美院、中国美院两位专家各做一件。同时,为表达对第二故乡南京的支持,吴为山先生也作为特邀雕塑家承担了“袁枚”的雕塑创作工作。
另外9位名人雕塑 下月底陆续“就位”
第一批南京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共展示10位名人雕塑,分别是袁枚、魏源、陈霸先、萧衍、卞壸、董源、巨然、徐熙、周文矩、髡残,其它9件作品也将于今年底之前陆续在老门东金陵美术馆、大行宫广场、朝天宫西侧广场、乌龙潭公园、江宁上坊落成。首批入选的作者分别为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尚荣、周阿成、任艳明、朱智伟、陈健、尹悟铭、陈钢。
《夏衍》雕像,高2.2m,基座0.35m,安放位置:大行宫广场
《卞壸》雕像,高2.2m,基座1m,安放位置:朝天宫西侧广场
《魏源》雕像,高2m,基座0.13m,安放位置:魏源故居广场左侧
《陈霸先》雕像,高2.5m,基座2.2m,安放位置:广场高台中心
新落成的“袁枚”塑像及即将落成的另九位名人塑像,从征稿到完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,是一项高水准,高质量,高标准的艺术创造工程。这十件作品,可以说件件都是精品,是南京文化宝库中又一批新成员,将给南京市民和广大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历史文化的记忆。这批雕塑将与南京已有百座名人雕塑一起,形成了南京名人雕塑的整体面貌,也是一道文化风景线。
袁枚与南京“随园”
袁枚是浙江杭州人,早年成名,步入仕途,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、江宁、江浦、沭阳县令,在南京生活了近50年。30岁以后因父亲亡故,他便辞官养母,在五台山一带买了个园子,没有围墙,叫随园。
随园据记载有300亩,有两块招牌,一块是国学大讲堂,一块是美食汇。每有客来,袁枚都要叫人将餐桌摆到一些景致极美的亭榭,还安排自养的美女为之唱歌跳舞,随园的饮食生意非常火爆。
袁枚一边做生意,一边还写书。作为一位美食家,他没事就带个家厨跑到外地的朋友家蹭饭吃,吃到好吃的,总是让家厨学习怎样烹制。经过40年的美食实践,写出一本在中国饮食上空前绝后的《随园食单》来。这本小册子,记录了中国14世纪至18世纪流行的326种菜肴和点心,堪称大清版“舌尖上的中国”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